早产儿有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1这种疾病增加了新生儿的死亡率。2临床研究表明,由三种益生菌菌株经特定方式混合而成的三菌株复合益生菌,与降低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有关。3,4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特定的菌株组合与缓解此问题有关

早产儿的肠道菌群通常不平衡,因此容易感染,患上某些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
早产儿的肠道健康:
菌株: |
三菌株复合益生菌:BB-12™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菌株+TH-4™ 嗜热链球菌菌株+婴儿双歧杆菌(DSM 33361)3,4 |
用量: |
每株菌株为3.0 - 3.5 x 108CFU 3,4 |
持续时间: |
从出生到出院 3,4 |
严重影响早产儿健康的问题
大约1-2%的婴儿属于“非常早产”或“极早产”的情况,即比预产期早两个月或以上,这相当于全球约有240万婴儿每年早产出生。6
早产儿有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这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2
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原因是肠道缺血、缺氧、肠道内膜损伤或肠壁细菌生长而导致肠道发育不全或受损。7
大约5%的非常早产或极早产婴儿会受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8且死亡率高达30-50%——具体情况取决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8,9

一种特殊的三菌株复合益生菌与缓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关
研究表明,一种由科汉森研发生产的特殊三菌株复合益生菌可维持肠道健康,并形成健康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这种三菌株复合益生菌由三种不同的益生菌菌株混合而成:BB-12TM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菌株加上TH-4TM嗜热链球菌菌株以及婴儿双歧杆菌(DSM 33361)。
BB-12TM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菌株+TH-4TM嗜热链球菌菌株+婴儿双歧杆菌(DSM 33361)三菌株复合益生菌已经经过临床研究
两项涉及1200多人的临床研究表明,BB-12TM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菌株+TH-4TM嗜热链球菌菌株+婴儿双歧杆菌(DSM 33361)三菌株复合益生菌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高达50%。3,4
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涉及145名体重不超过1500克的早产儿),研究了早产儿服用上述三菌株复合益生菌的疗效。473名早产儿为对照组,72名早产儿为益生菌组(每天食用10亿CFU的三菌株复合益生菌,其稀释于3毫升母乳或配方奶中),连续食用36周。4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组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明显更低(4%与16.4%,p=0.03),且症状明显更轻(贝尔标准:1.3比2.3,p=0.005)。4
在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中(其涉及1099名体重不超过1500克的极早产婴儿),研究了上述三菌株复合益生菌(每天食用10亿CFU,直至婴儿出院)对明确迟发性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的疗效。3结果表明,在明确迟发性败血症或全因死亡率方面,益生菌组与安慰剂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方面,益生菌组在贝尔2期或之后时期比安慰剂组降低了50%(2.0%比4.4%;p=0.03)。3
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学会(ESPGHAN)建议把这种三联益生菌应用于早产儿,以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期或3期的潜在影响。5
对于早产儿产品,严格且高质量的生产工艺尤其重要
由于早产儿特别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因此科汉森采用了极其严格的生产工艺生产益生菌。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很多额外的措施来确保产品品质优良,努力使得早产儿能够安心食用.
科汉森所采用的额外措施包括:延长测试污染物的时间,以及生产前后对环境进行更严格的监测和清洁,尽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的风险。
此外,产品均使用一次性且密封的包装,而不是使用重复利用的包装,以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可点击此处,以阅读更多有关科汉森产品安全性和生产工艺的信息。
早产儿容易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临床研究表明,食用特定的三菌株复合益生菌(由BB-12TM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菌株、TH-4TM嗜热链球菌菌株和婴儿双歧杆菌(DSM 33361)经特定方式混合而成),与降低婴儿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有关。对于早产儿而言,益生菌产品的可靠性和质量尤为重要,而科汉森所生产的益生菌产品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BB-12 ™和 TH-4 ™是科汉森有限公司的商标。TM代表科汉森长期使用,具有较高知名度但尚未在中国获得注册或已在申请注册过程中的商标。
免责声明:文章的目的是提供有关中的信息,不表示文章中的任何可治疗的疾病、治疗、治疗、治愈或任何疾病。本文引用的相关、数据研究结果翻译参考,不建议对任何人的直接或指导。森的反派。如需转载、节选、链接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引用本文章,请务必遵守中国法律内容,科汉森对引用本法律内容产生的任何责任不负法律责任。
BB-12™双歧杆菌菌株是一株全球广泛记载的益生双歧杆菌菌株,其受到了广泛研究,并证实与人体多个健康领域的改善有关。
BB-12™是科汉森有限公司的商标
参考文献 打开 关闭
- Unger S, et al. Gut microbiota of the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 Pediatr Res. 2015;77(1-2):205-13. (PubMed)
- Cotten CM, et al. Prolonged hospital stay for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risk factors, center differences, and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on selecting a best-performing center. J Perinatol. 2005;25(10):650-5. (PubMed)
- Jacobs SE, et al. Probiotic effects on late-onset sepsis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ediatrics. 2013;132(6):1055-62. (PubMed)
- Bin-Nun A, et al. Oral probiotics preven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s. J Pediatr. 2005;147(2):192-6. (PubMed)
- van den Akker CHP, et al. Probiotics and Preterm Infants: A Position Paper by the ESPGHAN Committee on Nutrition and the ESPGHAN Working Group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9000;Publish Ahead of Print. (PubMed)
- Chawanpaiboon S,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estimates of levels of preterm birth in 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odelling analysi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7(1):e37-e46. (PubMed)
- Alganabi M,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F1000Res. 2019;8. (PubMed)
- Neu J, Walker WA.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 Engl J Med. 2011;364(3):255-64. (PubMed)
- Fitzgibbons SC, et al. Mortality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expressed by birth weight categories. J Pediatr Surg. 2009;44(6):1072-5; discussion 5-6. (PubMed)